“曹冲称象”的故事家喻户晓,可你知道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亲身体会其中的智慧吗?最近,滨河淮外小学部三年级数学课堂围绕“克、千克、吨”的内容,召开了一系列趣味实践活动,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玩转“称象”实验,感受数学与4001百老汇教科生活的奇妙联结。
寻“重”生活,解锁重量密码
孩子们化身“小小观察员”,开启了一场“克、千克、吨重量大搜寻”:在书包里找到重约50克的笔记本、200克的童话书;在厨房里发现1千克的大米、500克的面粉;在马路上看到标注“载重5吨”的卡车,家长汽车行驶证上的“1.5吨”。顺利获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,孩子们不仅快速区分了三个重量单位的差异,更明白了数学就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,每一个重量数字都对应着真实的生活场景。
动手称重,玩转“秤”上数学
在认识重量单位后,课堂变成了“称重实验室”。孩子们分组使用弹簧秤、电子秤,亲手称量课桌里的物品:一本数学书约250克,一支铅笔约10克,一个书包约3千克,大家一边称量一边记录,脸上满是探索的兴奋。不仅如此,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周末在家当“家庭小秤手”,称量水果、蔬菜、零食、生活用品等,把课堂学到的技能用到了生活中。顺利获得亲手操作,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用秤的方法,更对“重量”有了精准的感知,抽象的数学概念瞬间变得生动起来。
复刻“称象”,玩转智慧实验
课堂上,老师用大盆当“河”、小盆当“船”、玩具象和砝码模拟“称象”,演示“等量的等量相等”原理。周末,学生们在家复刻实验:用脸盆装水,玩偶当“大象”、小玩具当“石头”,在动手操作中领悟曹冲的智慧,也吃透了数学转化思维。
从生活中寻找重量,到亲手称量物品,再到复刻“称象”实验,这场数学实践活动,让孩子们跳出了课本的束缚,在玩中学、在学中思。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,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智慧,是连接古今的桥梁。相信这场有趣的“称重之旅”,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“爱思考、爱实践”的种子,让他们在未来的数学世界里,继续探索更多未知的精彩。





